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 宋慧:垃圾分类中的人类行为学

宋慧:垃圾分类中的人类行为学

分享到:
2021-03-03 1731

2021-01-07 21:32 广州日报


“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能长效维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玛丽·哈德教授专门针对与我们开展合作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可持续行为研究角度分析出12个关键要素。玛丽教授觉得,爱芬已经抓住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也是我们在推广垃圾分类上比较成功的原因。”常年带着保温杯,几乎不买瓶装水的宋慧告诉记者。

宋慧是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总干事,这家民非机构已经创办近10年,目前,上海市的各级政府通过购买其服务,已在300多个社区推进垃圾分类,覆盖超18万户居民,收获较好的效果,“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以40个小区为样本),我们介入的大部分社区能够分出厨余(湿)垃圾的比率达到70%以上,这个数据超过了伦敦。”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决定一个人乱不乱丢垃圾?又有哪些因素让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宋慧向广州日报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宋慧


去年12月10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我国宣布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已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垃圾分类的“广东标准”也应运而生,最新颁布的《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未按分类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情节严重的,将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垃圾分类,又一次成为全民热点话题,如今法制已经建立,而垃圾分类背后的人类行为学动因,同样值得一探。

行为持续6个月方能养成习惯

宋慧告诉记者,专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持续6个月,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并且这个习惯不会轻易改变,“要养成垃圾分类这个习惯,从我们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志愿者很重要。此外,客观上垃圾厢房干不干净、垃圾厢房旁边是否有洗手池,等等细节也都很关键。我们观察过,如果垃圾厢房旁边脏乱差、味道大,人们是不会愿意接近垃圾厢房的,大家渐渐就会把垃圾‘飞’过去,最后环境越来越差……”


广州某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站


宋慧介绍,垃圾分类是最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养成这一“新时尚”,背后有12个行为改变要素,“这12个要素是玛丽教授通过研究社区后提出来的。分别是1、知识:让居民清楚了解到垃圾分类是严肃的事情;2、角色:确认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各自的职责;3、社会共识:让居民感到这是件有意义的事;4、对能力的信任:相信你的社区可以成功,参与者具备相应的能力;5、对结果的信任:社区的居民相信他们的行动会带来不同;6、技能:具体的一些手段、比如依靠志愿者的力量;7、情感:关注居民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8、设施和资源:干净的垃圾厢房、洗手池、给居民发厨余垃圾桶;9、提醒与注意力:好的宣传手段和清晰的标识等;10、动机:居民需要进一步的推动力和激励手段;11、行为规划:帮助居民制定可行的分类计划;最后才是习惯培养:制定一些有利于培养居民习惯的计划。”

宋慧表示,上海很多人的环保意识很高,比如一些人的家人在日本生活或工作,他们觉得上海也应该这么做;当然,还有一些人就是因为“志愿者的督导,才开始做垃圾分类。”

而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因素是阻碍人们去垃圾分类的,宋慧所在的团队也在积极做改进。比如上海要求大家丢厨余垃圾的时候,是要除去垃圾袋的。但这样很多人就会弄脏手,所以爱芬就会在垃圾箱旁建一个水槽给居民洗手,到了冬天,还要为居民准备热水洗手。“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总结一些阻碍人们去做垃圾分类的因素,才能保证垃圾分类的持续。”宋慧说。


宋慧

从小区内动员“积极分子”

早在2011年,宋慧便和他的伙伴们一起,以环保公益小组的形式探索在小区里宣传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他们进入社区之后,首先对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调研,包括该小区内的硬件设施、垃圾的产量,以及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程度等。同时,还包括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包括社区内的,以及社区外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运输垃圾的企业等。

“我们的经验是只有各方的力量共同去推动,才能将垃圾分类这件事做好,只靠一个社会组织,或者一个小区的物业,或是政府某个单一的相关职能部门去推动都是很难的,结果也大概率会失败。居民永远是垃圾分类的主体,垃圾分类如果以社会组织或职能部门等作为主体,注定会失败。”宋慧说,每次他们的调研问卷最后都一个问题——您愿不愿意成为社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找到了一些热心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我们的理念是,一定要把小区内部的力量动员起来,这些住在小区里的志愿者最合适不过,如今垃圾分类强调党建引领,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也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宋慧说,在上海每个小区都卧虎藏龙,就算是一个只有100多户的小区,里面都有可能有影响力很大的人支持垃圾分类。

宋慧最开始做垃圾分类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个上海滑稽戏元老级的艺术家,经过沟通了解,他就非常支持垃圾分类。“这些老艺术家,只要是他认可的事情,他就非常愿意投入,那年中秋,他自编、自创、自演了一场垃圾分类的戏剧,亲自给小区居民演了一场,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至今这个小区的垃圾分类也都做得非常好。”



宋慧说,他们在2011年做的第一个小区,是此前招募了一些当地街道的本地志愿者,一起进入小区早晚做垃圾分类的指导,在几个月之后,居民已经养成了习惯之后,他们就慢慢退了出来,至今这个小区仍保持很好的分类习惯。

而当做第二个小区时,则是真正将小区内的“积极分子”动员起来了,包括业委会代表、党支部的党员,热心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做培训,一起推动小区垃圾分类。

“志愿者是一个关键因素,他们会站在垃圾投放点边上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也会上门进行宣传,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宋慧表示,如果发现人们垃圾分类错了,志愿者也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不能鲁莽地批评,更不能当着他的面替他重新分类,而是以鼓励为主,有礼貌地告诉他该怎么分,让他下回投放时不要投错。”

“这么多年做垃圾分类,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做社区工作最好是会本地语言的人,大家说本地话感觉比较亲近,宣传动员起来效果会好很多。在上海或者广州,如果你一直讲着普通话,遇到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他说的你听不懂,你说的他听不懂,就无法开展工作,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宋慧说。


总结出“三期十步法”经验


因为前期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成功,上海市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陆续向爱芬环保购买服务。爱芬环保也总结出一套垃圾分类的“三期十步法”,作为经验推广到其他社区。

“这三个‘期’很长,导入期是3个月左右,执行期是2~3个月,维持期则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宋慧介绍,导入期包括社区调研、工作小组、硬件设施、宣传动员、人员培训等五个步骤,而执行期则包括了正式启动、值班督促、社区激励三个步骤,持续期则包括了总结评估、制度建设。

“具体执行起来,如果某个环节做得不充分,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效果不佳。”宋慧说,“我们公益组织会渗入到社区半年左右,之后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后期制度建设的结果。”

宋慧举例,上海某小区从2012年开始垃圾分类,至今还有志愿者每天巡查垃圾分类的情况。在他们撤出之后,业委会接过了“大旗”,把垃圾分类的要求写进了小区物业管理要求中,每当有新住户搬进来时就会告知他们小区垃圾分类的现实情况和要求,所以,小区的垃圾分类参与率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海、广州都是流动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小区住户的流动性大,所以这也是我们要防范的。”

宋慧认为,真正做好垃圾分类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三五年的时间我觉得还是少了,估计还需要在十年左右的时间,整个中国的垃圾分类才会真正进入稳定期,即使是外来人都知道要进行垃圾分类了。”

宋慧曾经在日本、韩国旅游的时候,当他还坐在大巴上,导游就会和他讲垃圾要进行分类 。

“垃圾分类的工作未来都会变成一个精细化的管理。垃圾分类处理,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一个城市管理问题,同时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宋慧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武威、张丹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武威、张丹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武威、张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蔡凌跃

转载自广东日报《宋慧:垃圾分类中的人类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