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我们的服务>>核心业务 >> 悠和家园

悠和家园

分享到:
2020-04-22 2317

悠合家园:“从分类到改造的社区变化之路”

 

社区档案:

名称:悠和家园

属性:高层商品房

规模:13个门栋,共计717户

开始时间:2015年11月试点开展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工作

实地回访评估:投放点湿垃圾纯净度较高,居民自主除袋投放频率高

社区特色:由于较早探索社区减量回收活动,并在商品房社区干湿分类取得成效,获得多方关注。


 1.jpg


悠和家园为商品房小区,共有777户居民,2015年11月开展垃圾干湿分类,2016年对小区垃圾压缩站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社区环保示范中心。至今,垃圾分类已经在社区稳定运行4年多了。在2019年1-3月,针对该小区深度调研中,发现社区所有湿垃圾中,居民分出湿垃圾占比超过60%,根据复旦大学人类行为学组的研究表明,超过30%即说明分类有效,悠和的分类成效是多有成效的。

悠和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之路:

经过对社区的基本调研,我们认为社区要做出成效,主要难点在于门栋桶硬件设施的管理以及针对居民的分类督导。为此,我们与社区管理层多次开会商议,最终确定了硬件设施方案——“增桶”,即在每个门栋原有垃圾桶旁增设湿垃圾桶,原来混装垃圾桶改为干垃圾桶。保洁根据分类桶不同,分开驳运。

硬件设施已经明确,下一步就是如何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从过去的社区工作经验来看,除了必要的社区氛围营造、前期宣传活动造势外,更重要的是规划社区的工作日程,设置启动日期,并实施分类桶旁指导,以此帮助居民更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由于社区选择了“增桶”,就意味着桶旁指导的人员配置需求也加大,我们建议社区广泛发动志愿者,通过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值班宣传,帮助居民快速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社区采纳了这个建议,以楼组长为主力人群,组建志愿者值班小组,并由爱芬对值班志愿者和保洁员开展工作培训,加强工作技能和知识。                                             

这一方式最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志愿者的值班只是部分时间段,无人看管下,分类桶内的质量如何保证呢?社区将值班团队中的骨干选出,成立巡逻小组,在社区无人值班时间段内开展巡逻,看见垃圾桶内分类不正确则及时分拣,并联系保洁加强管理,如果某个门栋点位多次发现纯净度较低,则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加强居民的分类意识。

志愿者的值班时间仅为每天的高峰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自主分类意识,社区创新式地在门栋张贴“分类确认表”,只要主动分类,即可自行打钩,后期由志愿者收集统计,记入激励制度。

通过这样的日常管理,确保了小区的垃圾分类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居民分类为主的轨道。

在社区开展工作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湿垃圾的分类标准是需要除袋投放的,这引发了社区内不小的争议,有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国外的分类都无需除袋,为什么上海需要,无法理解;有的居民认为,除袋动作容易弄脏手,门栋处又没有洗手设备,十分不便利……这些困扰也让社区与志愿者在宣传时十分艰难,后来通过爱芬的耐心解释、播放湿垃圾后端处理厂视频让大家了解湿垃圾除袋的原因,并且鼓励社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在社区志愿者的宣传下,多数居民理解了除袋,并也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居民更好做好除袋。

原来的垃圾压缩站是垃圾暂存点,生活垃圾压缩、建筑垃圾堆放、保洁清洗等等多种功能混在在一起,成为社区的投诉热点。社区与爱芬一起,共同商议将在垃圾分类基础上,将这个区域变身为社区的一道风景线。


 4.jpg

爱芬邀请了同济大学设计团队,运用参与式的讨论方式,先将压缩站必须有的使用功能进行梳理,明确了现存的使用难点,继而通过空间结构的重新划分,将各个功能分区。会上,有居民提出希望能种植绿化,将垃圾房变为小花园,这个提议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设计师也将此意见纳入设计方案里,由社区引入专业的屋顶花园公司进行设备安装。

为了避免花钱改造、无人管理的尴尬,在改造会上,成立了社区自治管理团队:业委会是财务大臣,物业是法定管理方,居民组成的“花友会”负责所有绿植的种养维护,“绿伙伴”志愿者小组则负责监督。

社区书记表示,悠和绿站的改造,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居民理念的改变,以前大家都认为垃圾厢房是物业管的,管不好就盯着物业骂。现在“绿站”是小区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去维护它。

悠和家园在垃圾分类上的创造,为其带来非常多的参访与报道,比如人民网沪社区探索更新项目:垃圾房“翻身”成为小区“绿核”。在2018年3月接待了时任副市长时光辉的调研考察。自开始垃圾分类以来,内部的管理机制,不断更新调整,很好地维护了社区的分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