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 垃圾分类“倒计时” 上海经验打造全国样板

垃圾分类“倒计时” 上海经验打造全国样板

分享到:
2019-06-26 1851

■“破袋神器”发明者陈华(左)

■绿地世家居民在扔垃圾

焦点关注

距离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仅剩不到一周的时间。目前,上海大部分小区已经开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试运行,还有部分社区加紧撤桶、建造分类垃圾厢房。或许,这项政策的落地曾不被理解,但垃圾分类既已写入法规,居民们也渐渐开始转变观念,从自己做起,直面垃圾分类的新课题。

记者 邓漪蒙 杨鹏侠

A

“三驾马车”:合力前进破解难题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合称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在生活垃圾分类落地的过程中,“三驾马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5月,在平江居委会辖区内的三个小区,关于“撤桶”还是“增桶”的争议尤为激烈,垃圾分类工作一时间难以推进。在寻找突破口的过程中,居委会主任杨小燕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她是居委会主任的同时,还是平江一期的一名业主,2017年加入业委会工作。身兼数职的她能够站在各方角度理解问题,从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针对“增桶”还是“撤桶”的问题,杨小燕调动起居委、业委会、物业和党员的力量,多次召开多方会议,专题探讨垃圾分类落地的具体方案。在分别取得各方的支持后,杨小燕果断决定——长痛不如短痛,一步到位,全部楼层“撤桶”,果决地迈出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平江三个小区成功撤桶的经验再次验证了普陀区力推的“交叉任职”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破解业委会组建难,选举难,作用发挥难,居民与业委会、物业之间矛盾多等管理难题,普陀区以本市住宅小区物业纠纷矛盾化解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通过推进居民区“两委”班子成员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强化党组织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中的统筹作用。

此外,物业也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落地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这项工作对于物业公司而言意味着责任和成本,他们的处境时常像“夹心饼干”:一方面,面对“撤桶”后短期存在的乱丢垃圾的行为,物业公司需要随时增派人手尽快处理。同时,在已经建好的垃圾厢房内,也需要定时定点安排保洁人员协助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分类后,物业保洁员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均大幅增加。可另一方面,居民们并不领情,认为楼道撤桶后物业公司节省了成本。面对误解和困难,科瑞物业绿地世家项目的王经理主动打破困局。

6月6日清早,在居委会和业委会的支持下,王经理带队一鼓作气完成了小区7栋楼的撤桶工作。在这之前,物业已经配合居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尽量减少居民心理上的不适应感。比如在楼栋内张贴告示,将6月6日撤桶的决定以及垃圾投放的规矩清清楚楚地写出来,让居民提前做好准备。再比如,在每个楼栋门口的台阶地面上,张贴印有温馨提示的箭头。“至2号垃圾投放点可消耗约5卡路里,约170步。”“至3号垃圾投放点可消耗约4卡路里,约130步。”这些数字是王经理自己一步一步测算出来的,他用这种贴心的方式,缓解居民下楼扔垃圾的畏难情绪。

此外,为了方便居民投递,也考虑到夏季垃圾可能产生的异味,物业还增开了中午1小时的投放时间,每个投递点安排1名保洁员和保安值守,协助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如今,在垃圾分类试运行两周后,绿地世家的绝大部分居民已经能够自觉定时定点投递垃圾,并在小区内形成了相互监督、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尽管垃圾分类对于物业公司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个物业人的智慧和胆识,但面对争议和误解,物业公司必须要主动出击、坚守底线,用决心、耐心和贴心破解难题,赢得人心。

B

社会组织:创新垃圾分类模式

6月21日,全国首个以垃圾分类为核心业务的社会组织——爱芬环保在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举办“爱芬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2.0”发布会,邀请政府部门、业界和学者共同探讨垃圾分类模式。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介绍,目前全市规范社区投放点的改造,已经完成了7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超30%社区的垃圾分类已蔚然成风。2011~ 2018年,只有15%的社区形成氛围。她说:“‘定时定点’并不是一刀切,通过第三方组织在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方式。”

论坛上,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玛丽·哈德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领衔的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也发布了针对社区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对爱芬模式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建立了“垃圾分类—意愿—习惯”模型。研究发现,与居民有着情感交流的“上门宣传/上门拜访”,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提高明显,而干净、彩色的垃圾桶也会让居民更接受垃圾分类。

“爱芬模式2.0”目标是在街镇层面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系统的推动方法,帮助辖区内小区顺利推行工作,最终实现居民垃圾的自主和持续分类。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郝利琼表示,目前上海垃圾分类的氛围,和8年前刚开始从事这一行业时已截然不同,已从“要不要分”的意识形态问题转变到“怎么分”的方法论问题。“2011年是我们‘求’社区做分类,要感染他们、说服他们。现在是很多人主动来找我们请求指导。垃圾分类正改变着每个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她说。

2009年,爱芬环保创始团队在宝山路街道开启有害垃圾回收的尝试。2011年,在宝山路街道支持下,将垃圾分类成功“输入”扬波大厦,因其11类精细化的分类方式,以及超过90%的居民自主分类率而被称为“扬波模式”。2012年起,爱芬环保在宝山路街道持续耕耘,推广“扬波模式”,并成功复制到广盛公寓、包运大厦等多个小区。截至2018年底,宝山路街道已完成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并在“扬波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创新,力图突破“高层撤桶”“定时定点”“长效管理”等难题,成为上海市备受关注的垃圾分类街镇。

C

居民:

巧手红心点燃环保热情

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上。在关键的时刻,居民中的党员同志们最先站了出来,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的号召。

徐家汇街道柿子湾居民区景园小区是一个中高档商品房小区,小区内共有退休党员44名、在职党员22名。他们积极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自愿组成了一支志愿者团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身作则在四类生活垃圾厢房中值守,带动身边的群众培养文明新习惯。

当然,当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共识之时,一些居民便开动脑筋,用巧手妙思化解难题。比如为了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雍景园74岁居民吕渲别出心裁地利用餐巾纸,配上惟妙惟肖的手绘,向周边居民宣传垃圾分类。此外,由于垃圾的种类较多,居民在投放时常常搞不清楚,真如镇携手童谣创作人王渊超制作了垃圾分类视频《时尚DoReMi》,将复杂的垃圾分类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加入这场绿色行动中来。

在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中,比较有争议的是要求垃圾破袋和定时投放的规定。居民扔湿垃圾时要划破垃圾袋,将湿垃圾抖干净后再将塑料袋扔入干垃圾桶中,不少居民担心这样做会弄脏手。而在宝山区宝钢八村小区,有一个备受居民喜爱的“神器”,巧妙地解除了居民的这个烦恼。这个“神器”的发明者陈华是上海宝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车队长,他在一线的工作中留意到居民扔湿垃圾的烦恼。几经尝试,他发明了第一个“神器”——用两个锁扣连接一个锯齿,通过锁扣拧紧在垃圾箱边沿。居民扔湿垃圾时,只需要把塑料袋放在锯齿边上,轻轻往上拉,便自动破袋。后来,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垃圾桶,陈华在第一代“神器”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器”只用一个锁扣,锁扣内置一个小挡板,可以牢牢地卡在垃圾桶边沿,破袋时不易晃动。

部分“996”上班族对垃圾定时投放觉得麻烦,他们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扔垃圾。不过,有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李明哲就是其中的一员,专门从事网约代收垃圾服务。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由工作人员上门回收。据李明哲介绍,他的回收工作分为两部分,早上的定点回收和下午的上门回收。近几个月来,预约上门回收的订单与日俱增,李明哲感慨,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比以前多了三四千元。这样一来,居民扔垃圾更方便了,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真是一举两得。

【结语】

撤桶、湿垃圾破袋、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分类或许暂时让人们的生活不如以前“方便”,但必须看到的是,暂时的不方便会倒逼人们养成绿色环保的好习惯。

距离7月1日越来越近了,上海市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垃圾分类的热潮,分类垃圾桶甚至一度卖脱销,邻里间随时随地分享着垃圾分类的心得和经验。可以说,垃圾分类已从全民共识进化到全民行动,上海人又一次用实际行动率先啃下“硬骨头”,为其他城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造新时尚样板。